病人认可才是最高荣誉发表时间:2024-05-20 11:00来源:生命时报 “国有召,士必应,白衣执甲的她,义无反顾地挺立成一面坚实的墙。病毒在前,人民在后,危险在前,国家在后,伴着青丝坠地的声响,她和她率领的‘战士们’,已经把自己默默连接成了一道攻不破的长城。”这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感染疾病中心主任沈宁在2021年一次获奖时,评委会写给她的颁奖词。从2003年“非典”疫情,到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沈宁总是冲锋在前、担当在前。这几句简短的评语道出了她一次次抗击病毒的勇敢无畏,以及甘于奉献、崇德力行的精神。 10月的一个秋日午后,沈宁走进《生命时报》直播间讲述了两次抗疫经历。她表示:“做医生要面对太多的生死、痛苦,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但也不能因为看得多了而漠然,依然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对生命保持敬畏”。 呼吸科医生看病如同侦探破案 沈宁1972年9月出生,籍贯上海。“年轻时,我对学医并没有太多想法。”沈宁告诉记者,由于奶奶一直以来认为“医生是个不错的职业”,而父亲并未遂奶奶的愿望,学了数学专业,她才“接棒”报考了医学院。1990年秋季,她考入北京医科大学(今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并在之后的学习中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沈宁说,之所以在诸多医学专业中选择呼吸,是因为这是个覆盖疾病范围很广泛的学科,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疾病都涵盖其中。她将呼吸科医生看病比作侦探破案,既要细致地追查每个细节线索,同时要了解整个病情发展情况,抽丝剥茧般地找到患者真正的病根,并分析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症状,“整个过程有意思、有意义、更有挑战”。 “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人都得过呼吸系统疾。惨虼巳嗣峭醯煤粑凭褪强锤忻、肺炎和哮喘。”沈宁介绍,实际上,当疾病来袭时,呼吸是延续生命的关键,是生命的重要关口,呼吸科医生同时承担了内科重症抢救的职责,这也是很多医院呼吸科全称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原因。在呼吸科,医务人员常常需要面对不确定性和诸多难以想象的挑战,这很大提升了职业认同感和价值感。 两次抗疫中的变与不变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当时,31岁的沈宁是一名主治医生。她回忆说:“那时,病人不断涌入呼吸科门诊,但大家一开始对这个病并不了解。”不久后,医院发通知说,这可能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呼吸系统疾病”,要求呼吸科“分区诊治”。随着通知一起下发的还有几个纱布口罩、一个桶,医务人员需要每天将纱布口罩带回去,再扔进桶里用消毒水浸泡,这就是最初的简易防护措施。渐渐地,随着接诊患者越来越多,医院又搭建了棚子。“我们科一位大夫接诊过‘非典’患者后,回来就哭了。他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耙惶旎颊呋鼓茏约鹤咦爬纯凑,第二天就已经呼吸困难、插管上呼吸机了。”沈宁说,快速进展的疾病,对平时已见惯生死的医生来说,其实也是一种打击。很多病毒在传染初期都是未知的,认识它需要一个过程,这期间医护人员需要承受巨大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而这种恐慌和压力,沈宁经历了两次。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沈宁再次义无反顾地披挂上阵,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国家援鄂医疗队队长奔赴武汉。沈宁说:“当时,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知很浅,有很多不确定性,但作为呼吸科医生,理所应当勇敢向前。”到达武汉后,他们“整建制”地接管甚至可以说是重新组建危重症病房。沈宁的工作是从病房改造开始的:怎么划分“三区两通道”,以避免医护人员交叉感染;去哪里调配足够的防护服,病房还需要哪些医疗设备和药品……抗疫期间,沈宁先后牵头组建了2个重症病房,医疗队累计救治病重和病危新冠肺炎患者160余人。 当时,病区一位患者经过治疗,基本达到了出院标准。不过,当医生和护士告诉患者“治好了,您终于可以回家了”,并为其感到开心之际,患者却固执地想留在医院。医生再三询问:“为什么不想回家呢?大家都非常想回家。”患者坦白:“我爱人也感染了,我不想一个人回家。大夫,你能帮我找找他吗?好像是在楼上病区。”由于各个病区间分隔管理,当时医务人员没能打听到这位患者爱人的消息。但不久后,他们才知道患者的爱人已经去世了。沈宁说:“医护人员不仅要治疗患者身体上的疾。挂杷切睦砩系母浚庖彩俏颐前驯币饺骸籽艄狻だ砦幕砟畲衾氩》康脑,能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给身边所有人关心和关爱。” 沈宁回忆说,所有医护人员每时每刻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没有一个人掉队,很多年轻医生迅速成熟起来、扛住了压力。在诊治过程中,患者给予了他们充分的支持和信任。当时,医务人员进入病房时都会佩戴N95口罩、穿着防护服,为了方便工作开展、相互辨认,他们在防护服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小名、外号。没想到,有位患者在出院前认真地找来一张纸,密密麻麻地写下所有救治过他的医护人员名字,并说:“虽然我没见过你们的样子,但你们的名字我会一直记得,你们是我一辈子要感激的人。”沈宁说:“那一刻,我觉得所有冒的风险都是值得的,患者的认可就是我们作为医生的最高荣誉。”另外,外界的支持也给予一线战疫医护们以巨大能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当时已经开始接诊感染患者,但依然尽量将紧俏的医疗物资节省下来,优先提供给武汉前线医务人员使用;起初N95口罩、防护服等有缺口,但相关工厂加班加点地生产,为医护人员准备了充足的“弹药”。当时,所有人的脑海里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再大的困难,只要齐心协力,最终一定能克服”。 医患之间多些信任和托付 两次抗疫经历,让沈宁深刻体会到,近些年我国呼吸学科的发展。在“非典”疫情中,诊断和治疗大多依赖胸片以及医生临床经验,所使用的防护物资、医疗设备不够齐全,“甚至一直到疫情结束才弄明白病原体”。在新冠疫情期间,政府迅速组织科研人员攻关,很快就分离出了病原体。沈宁说:“这对防治传染病很重要,能推动后续进行针对性治疗、制定诊疗标准、研发检测试剂和疫苗等一系列举措。新冠期间所使用的诊疗设备更专业;在病房建设尤其是危重症病房建设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后期治疗时,对于患者在哪个阶段、用什么设备、如何用药,我们都制定了完备的标准。可以骄傲地说,我们为患者提供了最先进水平的救治。” “传染病是呼吸科最重大的课题。一代又一代人寄希望于通过改进卫生条件、研发疫苗等措施,彻底消灭传染病。尽管目前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传染病一直潜伏在我们身边,从未离开。”沈宁举例说,古老的传染病结核病至今都未被消灭。同时,永远有未知病毒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是常态。“呼吸科医生始终会在战斗第一线,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 行医近三十载,沈宁一直保持着对医学的热爱,她将这份浓厚的职业认同归结于患者。“至今我仍记得第一次独立值夜班,在面对一位患慢阻肺、呼吸骤停的老人时,自己的那种紧张无措,是患者和家属给予了帮助、支持和宽容。”沈宁说,患者和医生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期望把病治好。医患之间不应是服从与被服从或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最理想的医患关系是互相信任和托付。如果患者已确定主治医生,就应信任医生,尽可能听取专业的建议和指导。“有时患者会咨询多位医生,取得不同治疗意见,再回来质问‘为什么不给我这么治?’大夫会很委屈,因为医疗不是‘一加一永远等于二’那么明确,疾病在不同状态下、不同个体身上,情况有所不同。只有患者充分信任医生,愿将生命健康托付给医生,医生尽最大力量诊治时,患者才能得到最好的救治。” 沈宁认为,好医生必备三种特质。一是善良。医生要有仁爱之心,不能因看多了痛苦就对患者漠然。二是能吃苦。学医不仅要学习非常多的知识,还要花很多时间实践,积累临床经验。三是要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当前医疗技术日新月异,一天不学习,就会落后。“很多老专家、知名教授每天都看文献,定期总结,学习要伴随终身。” 上一篇别让白大褂沾上烟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