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排行
热点专题

秦伯未:“三位一体”育杏林之才

发表时间:2023-11-01 14:35作者:吴中云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秦伯未(1901—1970)。

秦伯未是近现代杰出的中医学家、教育家、临床家,在中医理论、临床实践与中医教育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18岁成为丁甘仁门生,26岁创办中国医学院

秦伯未,名之济,号谦斋,1901年出生于上海陈行镇。秦家为当地望族,秦伯未的祖父秦乃歌是前清贡生,精于医术,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秦伯未的父亲也精通儒学。在家庭的熏陶下,幼年的秦伯未熟读经史,对医学和文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9年,年方18岁的秦伯未考入了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为该校第三届学员。秦伯未天资聪颖,一篇文章读过几遍后就能背诵,且有深厚的文史基。智诜芎醚,学习成绩颇为优异,深得丁甘仁等师长的赞誉。后来,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他一面在母校任教,一面在上海同仁辅元堂应诊。

在当时的中国,中医受到排斥和打击,中医学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丁甘仁等医家不仅向秦伯未一辈青年学子传授了医术,而且唤起了他们振兴中医学的热忱。1926年,丁甘仁不幸病逝,秦伯未在悲痛之余,立下了将一生奉献给中医事业的志向。

1927年,秦伯未与王一仁、严苍山、许半龙、章次公等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医学院。秦伯未先后担任中国医学院的教务长、院长、名誉院长、教授等职,为办学呕尽了心血。他为学校编写了药物学、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妇科学、幼科学等讲义,全套8册,达30万字。秦伯未还亲自教授内经和内科这两门课程,他讲课深入浅出,旁征博引,颇得学生的爱戴。秦伯未对学生要求很严,标准很高,他常以韩愈所说的“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来教导学生,勉励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秦伯未曾坦言,要“竭吾力以谋医界事业之发展,用吾心以保人群幸福之增进,毋负所学而已”,可谓披肝沥胆。为兴办中医教育,他写下了“拼将热血勤浇灌,期卜他年一片红”的动人诗句。

中国医学院教职员合影。

秦伯未还向学生传输爱国爱民的思想,他要学生们“为本身谋发展,为学术谋进步,为国家谋胜利”。他谆谆教导学生:“不忘自身之我为中国之人,更不忘我所治之人亦为中国之人。内经辄谓‘治病必求于本’者,此尤本中之本也。”

1938年,秦伯未在上海连云路创办了中医疗养院,又在沪西设立了分院。该院是我国早期的中医医院,有病床100多张,设有内、外、妇、幼、骨伤等科。这所中医疗养院还为中国医学院的学生们提供了临床实践的实习基地。秦伯未倾力办学,可谓用心良苦。

上海中国医学院前后开办20多年,共培养毕业生900余名,为全国各地中医界培养了大量骨干,该校学生中颇多卓然成家者。

新中国成立后,秦伯未与中医界同仁一道受到政府的关怀和重视。1954年,秦伯未受聘担任上海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1955年,他奉调进京,担任卫生部中医顾问,此后又担任了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教授。此外,他还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药典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并先后当选为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他还曾出访苏联、蒙古,开展医疗工作。

著作60余种,凡千万余字,被誉为“秦内经”

秦伯未是一位卓越的中医著作家,他一生著述和整理校订医学著作60余种,凡千万余字。如此恢宏的著作,在中医史上也是少见的。特别是对《内经》的阐释与研究,为现代中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20年代,秦伯未创办了上海中医书局,藏有医书数千种,进行古籍的校订,同时出版自己著述和编纂的医学著作。青年时代的秦伯未已学识渊博,他才华横溢,下笔如有神。20年代中期,秦伯未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实用中医学》付梓出版。此后,又撰著出版了许多著名医著。如《秦氏内经学》《内经类证》《读内经记》《内经知要浅解》《内经病机十九条研究》《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氏医学讲义六种》《药性提要》《丸散易知》《常用丸散膏丹手册》《膏方大全》《谦斋膏方案》《验方类编》《温热类编》《百病通论》《国医小史》《痨病指南》等。

秦伯未编纂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一书是他早期的代表性著作。此书是秦伯未历经三年时间编纂而成,于1928年出版。书中收集了自叶天士到丁甘仁的20位清代名医的医案精粹。秦伯未对这些名家医案按病证进行了详明的分类,且在每则医案后加有文字浅显而论述精辟的按语。此书已成为学习清代名医医案的必读之书,曾多次再版。

秦伯未曾用10年的时间潜心研究《内经》,撰著了5部有关《内经》研究的学术著作。他在《内经》研究中取得的卓著成就颇受中医界同仁的推崇,被誉为“秦内经”。秦伯未在研究《内经》的著作中,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归纳、整理。在《秦氏内经学》一书中,他把《内经》整理为生理学、解剖学、诊断学、治疗学、方剂学、病理学、杂病学等七章,颇具创新性,对后人研究《内经》很有启迪。在《内经类证》中,他将《内经》所述病证分为伤寒类、温暑类、热病类、中风类等37类,每类又列若干小目,条分缕析,为后世研究者带来诸多便利。更为可贵的是,秦伯未把《内经》理论娴熟而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教学和临床实践。譬如,在讲水肿病的治疗时,他把《内经》中散见于各篇的有关水肿的内容加以归纳整理,并结合《金匮要略》《外台秘要》等医籍和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水肿病的六个基本法则:发汗、利尿、燥湿、温化、逐水、理气,并列举了代表方剂及兼证变化的应变原则。

秦伯未将这一套治疗水肿病的理法方药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有一位54岁的女患者,患下肢浮肿已有9个月之久,且病情虚实夹杂。秦伯未从繁杂的症状中抓住主证,确立了主要病机。秦伯未精通《内经》,对病机十九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有着深刻的理解。在该案例中,患者脾不运水,一方面造成胃津不足,另一方面停于肌肤而发为水肿,故治以益胃生津为主。由于辨证准确、治法得当,仅用药三剂就使浮肿消退,六剂之后患者便痊愈了。

1964年,秦伯未的《谦斋医学讲稿》出版。该书是他的后期著作,经过前期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与教学,他在学术上不断提炼,更趋于炉火纯青。《谦斋医学讲稿》堪称是集秦伯未学术成就之大成的著作。

除了中医学之外,秦伯未还擅长书法、绘画和诗词。秦伯未的书法擅长赵之谦体,对小篆、魏书、隶书都颇具功力。在诗歌方面,他早年曾加入柳亚子等人创立的南社,与柳亚子、胡朴安等人时有唱和。在秦伯未40岁时,刊行了《谦斋诗词集》7卷,载有诗词344首。

坚持中医理法方药,攻克诸多疑难病

新中国成立后,秦伯未身为卫生部中医顾问,声望很高,各医院经常邀请他会诊。他看过不少疑难。渲杏行矶嗍蔷饕秸锒隙械郊值牟±。在这样的病例中,如何对待西医已作出的诊断?秦伯未认为,应该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论治,而西医的诊断则可作为参考。秦伯未主张,既要参考西医诊断,又不要受其束缚,要有信心和勇气使用中医的理法方药进行治疗。为了更好地做到这一点,他虚心听取西医同道的意见,还潜心学习现代医学。在临床治疗中,他总是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发病经过和临床表现,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然后确定治则治法和选方用药。

秦伯未对脊髓痨的治疗,是他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论治的成功范例。该病是一种晚发的神经梅毒,侵害脊髓后根及后索,西医疗法效果不佳。秦伯未根据中医四诊八纲分析,认定该病主要病机在于肝肾的虚证、寒证,他以滋养肝肾、温补命门的地黄饮子为主方,结合祛风活络止痛的独活寄生汤、蠲痹汤等,拟定了方药。他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及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协作,用上述方法在1959至1960年间治疗24例脊髓痨,均于短期内收到明显效果。由此,他举一反三,于1961年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脑髓科协作,治疗一些不明原因的脊髓炎,同样收到满意的效果。

1970年1月7日,一代名医秦伯未去世,享年69岁。

秦伯未的孙女秦棘回忆,秦伯未曾说,编书是为了总结和保存好过去的经验;办医院是为了应用已学到的知识和经验,用于临床;办学校是为了推动未来的中医事业,传承发扬下去。此乃三位一体也。他一生忠于中医事业,为其倾注了毕生精力。他为中医事业作出的不朽贡献将永远镌刻于中医史册。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 ylt913319@163.com

?2023-2024 中国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网站地图】【sitemap】